English

中关村的变迁

1999-10-0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王燕琦 本报通讯员孟华、王宏、龚宇一 我有话说

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被誉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正掀起热火朝天的建设高潮。数公里长的白颐路上机器轰鸣,这条昔日中关村最繁华的路段一夜之间成为了建筑工地,沿街上千家电脑公司的营销部门正在被拆除。路两边矗立的海龙大厦、北京大学科技园、硅谷电脑城正在紧锣密鼓地开门招商,而久居这条街上的许多公司也正忙着搬迁新居。西北四环路、清华南路、成府路正在打通和展宽,并将撤除40余处挤占在学院路、财经东路等重点道路两侧的集贸市场。北京大学资源集团总裁叶丽宁对记者说:“这次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将是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次历史机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关村就成为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源地,新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就兴建在这里。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规划建设了以中关村为基地的科学城,1952年至1959年期间,数学所、物理所、化学所、力学所、电子所、自动化所、动物所、微生物所、计算所等一批科研机构都布局在这里。中关村一时风云际会,群贤毕至,钱学森、华罗庚、钱三强、童第周、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科技精英皆聚集于此。自北京大学迁入中关村后,一批高校也纷纷在此兴建,从而形成了以八大学院为中心的一条学院路。从此这里成为了新中国的科研与教育基地,这里也演出了新中国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两弹一星”最初就诞生于此;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也诞生在这里。

《北京百科全书》记述:“中关村位于海淀镇东侧,清代某中官(太监)于此置立庄田,故名中官村,后谐音更今名”。自金、元、明、清以来,历朝王公贵族都在北京的西北郊大兴土木,代代相衍,至今这里汇集着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玉泉山等一群古典园林,成为了著名的自然风景区和旅游胜地。火烧圆明园的烈焰,戊戌变法的风云,在这里留下了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曾几何时这里也在酝酿着一个梦想。1911年,圆明园的废墟旁兴办起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清华学堂。1931年,与这片废墟一箭之隔的地方,又兴办起了燕京大学。

中关村再度为世人所瞩目,是在它跨进了改革开放的80年代。素以民族兴亡为己任的科技人才一批批地走出了科研院所,投身于将科研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天地。1980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为首的一批科研人员创办的“先进技术服务部”,成为了中关村科技企业的先驱。刚从美国考察归来不久的陈春先面对中关村的一群科学家介绍说,硅谷科研机构的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技术与设备,更关键的是产业与科研紧密相连的体制,中关村人才的密度与素质决不比旧金山和波士顿地区低,主要是潜力没有发掘出来。陈春先的服务部成立的日子后来竟成为了北京市民营企业的诞生日。一时中关村大潮涌动,这片土地上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科海”、“京海”、“四通”、“信通”等一批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两通两海”的兴办与发展,标志着享誉中外的“电子一条街”的崛起。

中关村真正成为中国科技产业化的发祥之地,则始于80年代末期。1988年,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中关村建立,中关村由最初的电子贸易一条街开始向产、学、研相结合,技、工、贸一体化的科技园区过渡。到1998年底,中关村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的企业总数已达4000余家,不仅涌现出了“联想”、“方正”、“四通”等一批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还突破了原有以计算机行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生物技术等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企业群体。

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是全国乃至世界上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其智力密集程度达到了世界之最。这里汇聚着以北大、清华为首的70余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30余万人;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200多家,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36%;高新技术企业4000余家,各类科技人才超过10万人。国际信息行业也一直关注着这一地区,“微软”、“英特尔”于1998年都将研究院或研发中心开办到了中关村。北大、清华等高校每年培养出的计算机人才达数千人,人才的争夺目前已经成为了国际竞争的一种重要形式,素有“中国硅谷”称誉的中关村,时下已然成为了国际信息行业的必争之地。

时代的风雨永远伴随着中关村,这块土地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99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挥示范作用。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远远超越了中关村原有的地理概念,规划中的园区分为中心区、发展区、辐射区,中心区的核心地区覆盖了原中关村,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白颐路为中心区的主要轴线,学院路为其另一条轴线,加上发展区和辐射区,它包含了北京周边主要的科技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将发挥中关村地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和科技潜能,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中国科学院地质所所长夏明对中关村的发展有一番独到的理解和思考,他告诉记者:“中关村应成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地,中关村应成为实现知识经济的示范和样板,像当年深圳带动全国对外开放、浦东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一样,中关村应成为新世纪带动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